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
富少福贵(葛优)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巩俐)屡劝无果后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当夜,福贵输光所有家产气死父亲,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刚出世的儿子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份守己的日子。
但好景不常,内战时期,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后,凤霞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
永远是底层人民最苦
活着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活到最后的人更苦
还好没像小说那样结局...没那么惨。
电影比书真是温情太多了,最后停在了这么美好的画面,小说里真是惨到让人窒息…所有人都死了,只剩富贵和老牛了…
意犹未尽
五星给老谋子,给巩俐葛优,给敢在90年代就敢拍出这样的影片。
“你们家的木头可真好”“那不是我们家的木头,那是反革命的木头”
感人至深。可能是限于当时的大环境。这个剧本距离原著还是有差距的。葛优戛纳影帝之作。
沧桑,我以后会时常想起
老电影更多留白.语言上的留白.一切情节发展尽在不言中.原谅我深夜不敢哭死在这里 跳着看的 有机会一定一定重看一遍
活着!不论何种活法,何种经历,活着是最重要的
比起小说,温和了不少,放大了文革的情节,这是导演过不去的坎了。
中国那段时间真的太惨了,现在拍不了这样的片了,现在只允许展望美好的未来,不允许描述悲惨的过去。呵呵
电影还是给人留了念想。最后一句台词是福贵说:日子会越来越好的。然后一家四口一起吃了饭。
好看,好看
从福贵和妻子的年轻时期讲到了老年时期,经历了各种不同年代背景,失去了儿子,又失去了女儿,最后剩下孙子和他们一起生活。
终于看了电影,之前看完书的时候哭了很多次,但是电影稍微美化了一下尤其是最后的结局,给大家留了点念想,小说中最后只剩下富贵一人和一头老黄牛。电影自然没有书中描写的细节,但整体来说也是非常不错的了,经典还是很经典。
很好看 也有点搞笑 富贵说一个馒头喝了水在肚子里就涨成了7个 教授吃了7个馒头 七七四十九个 笑死我了
时代啊。
那天在食堂吃饭,电视上在放可凡倾听,在讲近现代的一些文人的特点,说余华笔下的人物被他往极端化的方向处理,也就是怎么惨怎么来,想想是这个道理。正好看到这部电影,又刷了一遍。弹幕一直在讨论较于原著有了很多改动,适应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时代背景,情节取舍是必然的。但是少了一些情节,人物的表现确实没那么充分。要说惨,福贵是真的惨,但说是最惨,倒也未必,比如那个喊着“我是替你死的”龙二。也可能是因为读过原著,观影时少了那种悲的情绪多了一些旁观的清醒。以艺术生动再现时代背景,以及每个演员无可超越的演技,凭这两点,这部将是永远的经典。
哀民生之多艰
我好喜欢巩俐,好心疼家珍。当时看书看得哭的稀里哗啦,所以电影看到一半就不敢看了。
经典
更狠的其实是原作者余华…让福贵心平气和的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一样说出自己的一生…能看完真的太难了
时代的悲剧
这个是真牛
活着真好!
活着真不容易,活着才有DPS
平平淡淡才是真
好像日子真的很难过,但又好像没什么过不去的。很欣慰,电影的结尾定格在一家四口。谢谢
电影的结局没有书的结局让人难过 电影结局是一个相对还是美好的一幕 子孙三代 贯穿了中国解放到发展的历史进度 侧面也是描写了中国的当时社会的发展 中间真的好多的泪点…
比书里的结局好太多了 起码只走了有庆和凤霞
一个人的错误一代人的人生
改温和了很多,没有书里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感。书中是“人生总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窒息的绝望是主调,希望是从无尽绝望中硬挤出来的光
先看的小说再看的电影,和爸妈奶奶一起看的,他们很爱看。电影结局改了,家珍,二喜和孙子都活下来了,大部分剧情和结局都保留了,小的更改主要是改了原因。配乐不错,葛优两个苦哈哈的笑容很经典很戳人,全家人说凤霞的扮演者眼熟,我认出来是刘天池。我个人偏向于书中的悲剧结尾,对解放战争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频繁的波动对人的影响写得更直接露骨,毫不避讳
重心从「人」移位于「时代」,活着从「忍受」转变为「坚忍」。余华原著如烈酒般的凛冽在张艺谋的执导下多了温情与希望。
几年前看过一次,今天又重新看了一遍。中国的四五六十年代,真令人唏嘘。
万事皆有因果。活着就好。生不逢时,时代的洪流谁也不能抗衡。
觉得那个时代混乱,可怖,其实想想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也很魔幻。上面是不把我们当人的,还是得自己把自己当个人,好好活着吧。
能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其实还是很庆幸的了,虽然天朝依旧威武。
个人认为是张义谋最好的电影。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就是互相折磨 活着就是不对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还得互相安慰 活着就会憔悴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就得拼命挣扎 活着就得干脆——尹吾 你笑着流出了泪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哀和可笑,你能在别人心酸的故事中读出些许温情,也能从自己的平凡中领会些许荡气回肠。电影少了原著的惨烈,但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悲凉还是存在的。
国家走了一小段弯路,对于一代人就是蹉跎了一辈子。生活不易,还是得这么活着。笑中带泪,死人堆里暗暗许下活着的誓约,可谁也不曾想大环境下生活的艰辛。国师在第五代导演最好的时期奉献了极其有温度的作品。经年以后,鹤发的富贵摇着蒲扇回想那天不让有庆上学,少买几个馒头就好了,可生活不曾回头。
年代记实录,看了让人不舒服,特别是里面的台词,虽然他们在拼尽全力的活着,可是却又显得如此可笑和悲凉。“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
演员选得很好,巩俐演啥像啥。但整体没有小说感人,可能小说太残酷了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活到最后的人,往往最痛苦。
可惜这样的电影被当局禁了,因为固有的自卑。9.2
活着就是一切!戛纳评委会大奖,老谋子最好的电影。
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活着】。很好看。书和电影都好看。活着的人比死了的人还痛苦。我觉得是的。
从一开始不可能让人哭,我就哭得一塌糊涂,因为这部片,又不全是。
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而是真正好的电影没有在这个社会喘息的余地。竟沦落至此,天涯同道,难语归途。友庆死掉的那段,泣不成声,不忍卒读,他们逃不过。
葛优成功诠释了一个从嗜赌成性吊儿郎当的纨绔子弟变成一个被生活打磨得没有一点棱角知足软弱的老头儿。
有些人活过来了,有些人死去了,命运,往往不肯将幸福给予善良而又卑微的人们。 反而叫那些人们一惨到底。。。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看一次骂一次
家珍对撞死有庆的春生说“春生,你记住,你欠我们加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这就是温情吧,在一个大家都要和走资派划清界限的年代,,不得不说家珍是一个很坚韧的女子。
不看的话人生就不圆满!
牛长大了 片子就禁了 这比原著更可悲
老谋子妥协了那么多,差点就没给改成喜剧了,还是遭到禁映,冤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