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时代革命家大杉荣和围绕他的2个女人…女权论家神近市子和革命家伊藤野枝.这3人的爱恨,最终在1616年神近杀死大杉的[日荫茶屋事件].之后研究现代事件的女大学生永子靠自己的想象.把事件展现给观众.于是大杉,做为神近做模特的正冈逸子和野枝出现了.不久2个故事就想白日梦似的在时空中交叉出现.
如此拍法,倒是能让人和片中的角色感同身受。3个半小时看下来,深感备受煎熬。
与《七武士》一起216分钟 207分钟 【都是黑白片过瘾的一个下午】
片名起的太有诱惑力了,片子大失所望,不好看。当然,吉田喜重好像也没有那部片是“好看”的。一如既往的框景构图,把人物拘于画面一角。缺点是:青春热血;谈论谈论。这两点都是非常不对味儿的,因为我只是一个沉默的老头子。
无政府主义知识分子的空虚,自由主义女权活动家的无力,他们之间对开放式恋爱和婚姻的探索引发的基于历史真实事件的悲剧,以及后继者女大学生徘徊在历史碎片和现实间的反思和挣扎。三个多小时的时长像看了首长叙事诗,两个时空的交叉剪辑,充满象征意味的构图,非线性叙事,带有浓浓剧场感的实验之作。
被重构的过往展示了不平等土壤上情欲自由体系的崩坏,与超现实的虚拟现实一起以无分界限的影像性态形成了心理层次暧昧不清的冥想。这样的冥想让原欲种种表现交错纠缠,自然也包括情欲和杀戮。末尾对过往的现实建构者离开片场(本我之境),点醒观众莫要出了大门就感知不到为人的不幸(冲突)【9↑】
极具新浪潮精神,影片的形式感很赞,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有些闷。
D9中字挺烂的,直接看英字吧。不断的搬演,寻求真相。几乎是把剧情给舍弃了,所以看起来比较容易失去焦点。
不喜欢交织中最近部分的 直接抽掉更好
标题党,明明是空虚与无聊。那个“革命家”太可笑了,一边张口“自由”闭口“民主”,结果连碗饭都想女人帮他盛。
因为实验所以实验的一部电影,太生涩了
用画面去串连历史,需要高度地把握历史的真髓——但结果,却总是不自觉地妆扮了历史并抹杀了现在。
青春的我们。是看的人太少,所以评分才变高的阿。意识流、
個人.思想=情慾.存在=自由.革命=個人.思想≠情慾.存在≠自由.革命=個人.思想....
216分钟;几条线穿插造成了一种明显的割裂感,最前面一大段看着十分难受
一个感觉,具体细节没有考究过不一定对,就是吉田喜重曾经作为抨击小津最狠的一批新浪潮导演,用和小津几乎相反导倒置的镜头在创造一种新的能体现日式居室空间的镜头语言——小津的的离地几英尺的固定机位,吉田喜重则用离天花板/房梁几英尺的移动镜头。
69年的学生追溯重审大正时代革命家们的思想。“点燃我”有这么重要吗?不够不够,导演请再给我更多的理由支持大杉和野枝的理念!!前边有醉倒在过曝的樱花林和大杉的颜中。然而直到最后都没有被说服,反而只想唰唰唰给大杉脸上戳飞刀,心疼以及坚定无比站神近市子。
memo: 三场『情杀』戏的建筑空间流动——『和室的解构』; 神近市子与大杉荣发妻之间的『雨伞对话』; 2012.8.10 退场者众
日本新浪潮代表作 历史事件本身其实很狗血 但切入点与思考方式是很有力度的
《人間の約束》导演早十几年的作品,影史级的摄影。用罗生门式的史实态度和实验手法穿插叙述两个年代的性别政治,形成历史和现实的循环演进,基于自我否认的革命在沙俄灭亡前自我瓦解,性解放的今人怀着能杀死猫的好奇心回忆重现。放开看,200多分钟里有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比以飨观者。top chart
通过非现实主义的技巧对故事进行处理,然后与当代政治斗争做类比。吉田喜重三部曲,皆是运用偏离中心的取景构图和风格化的照明,展现出日本不同时代的激进主义与1960年末期的激进主义具有怎样的相似性。
3.5。還真像同時期Alain Robbe-Grillet自己導演的那幾部新浪潮情色作《歐洲快車》、《撒謊的人》、《玩火》、《慾念浮動》.....http://www.funscreen.com.tw/FunClass.asp?FC_ID=458
大闷片 可暂停学构图 学形式 色调嘛就是晃眼的白加浓重的黑 还有那个年代一惊一乍念台词的方式
6/10。放映机将关东大地震的幻灯片投射到永子的身体上,成了女人创造电影的欲望投射,从大杉和伊藤漫步于樱花公园、谈论自由恋爱,到伊藤穿着和服乘坐子弹列车后被大正时代的黄包车夫接走,穿插了大杉之死的反复演绎:大杉在荒凉的公路上与人拿刀决斗,被情妇划伤脖子后前逃时推倒一扇一扇屏风,或是刀子刺穿颈部却能不费力的说话,被两位情人扶到屏风外面的庭院里倒下;重构历史事件和打破时间界限,都是永子的想象,拍电影成为永子参与社会历史的实践性映射(调查卖淫嫌疑的警察则代表官方审查),她的性欲旺盛到裸躺在地,要求拍摄电影的大学生用火烧了她,但政治变革的失败摧毁了叙事,结尾大学生将胶片做成绞索自杀,永子跪在横尸街头的大杉和情人们身旁,转场到大正时代的人物被召集前来,摆姿势合照,片场大门沉重地关上——宣告政治电影的破产。
超过三个半小时的长片,看完真需要勇气。这片应该是该导演最有故事性的片子了,通过一对现代男女的历史探究,揭示了一个打着革命旗号到处乱搞的无赖最终被情妇杀死的故事。故事很简单,但里面很多幻想的情境和现实交汇,给人奇特感。但里面也有些桥段太过装逼显得很搞笑。
神近疑神疑鬼在大杉屋里四处搜寻野枝的那段怎么让我想起三隅研次的《斩》?呵呵。吉田老头又在卖弄华丽的画面了,不过不得不承认很精彩。大杉死的时候,推倒的隔扇也很有意思。
剧情与镜头齐飞的电影看完李安大受震撼脸
1. 吉田喜重在时代和创作上基本与大岛渚同步,但一直以来都被居于大岛渚之下,不是没有原因的。2. 几个先锋风格。极度不平衡构图,screen in screen的象征意义,镜子-玻璃等非直接映射(虚像问题),这是从血は渇いてる开始就有的。3. 从松竹出来独立到现代映画社之后,真的越来越意识流了。几个片段时许混乱,迷宫般场景内移动,还有非常布莱希特戏剧化的演出桥段。待细考。4. 吉田喜重是拍爱情片的。
身处时代的导演都有新浪潮情结。能剧元素浓郁,音乐布景表演皆如是,包括几组映像深刻的旋转长镜头。过于工整以致有些刻板,加长完整版太冗长拖沓。为演而演痕迹清晰。
结构明晰 难以想象是1969年的电影 其画面构图相当精准 具视觉美感。。(但是中间的“朗诵会”等形式表演我是欣赏不来。。) @2019-04-25 11:14:17
要命的时长 还是英文字幕...看的相当辛苦 好缓呐 只喜欢浴室那一小段 这个是实验电影么 那么意识流 略矫情了
吉田喜重六十年代实验先锋电影的艺术之巅!三个半小时极具仪式感的性与政治,一本绝逼的艺术行为心理学以及摄影美学的教科书!
旬报第四激进三部曲首部,⒈现实/虚像的区别抛弃彩色/黑白,曝光以示区别,此应用最成功的一部,苍白影像在剧情/心理的渲染作用很明显。⒉时隔半世纪对性别、情欲和政治的对比呼应,典型的日本性爱关系。⒊最喜欢镜头:两车桥上相汇,桥下火车中线驶过,分别代表两条思想分流与历史长河。幻想采访冈田时十字架背景,犹如背着十字架负重前行,从屏幕底端走向屏幕中央,所谈对话意义深刻,笑容随着十字架消失而消失,惊诧回头,十字架是前半最重要符号。⒋角色符号化是60年代权控下的木偶觉醒,第四面墙效应。以60年代窥探历史牢笼真相,当我们翻开史书或做梦时,脑海中画面正式这种牢笼中演绎。而吉田不是演绎历史,是最直接无修饰的将大脑画面影像化。⒌也许大岛渚《新宿小偷日记》当初给的评分低了
以情欲恋爱自由作为革命理论的切口,平等即掠夺。不喜欢大杉荣
看了这一部就过了最大的一关,情欲与虐杀,相爱相杀,加长版,分两次看完。集大成之作,好像也没什么新的了……